数字化的风,还是吹到了阿勒泰

在最近热播剧《我的阿勒泰》中,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了北疆风貌与游牧生活,尤其是第四集的张凤侠一家跟着巴太一家转场的恢弘场面,转场壮美画面,让不少人印象深刻,纷纷感慨,“人间理想阿勒泰什么都好,就是缺了个我”

《我的阿勒泰》中张凤侠一家跟着巴太一家转场

转场是哈萨克族牧民传承千年的生活方式,这种为了保证牲畜有足够和新鲜的牧草食用、维持草场生态平衡,而定期进行的季节性迁徙,构筑成了阿勒泰草原上最为壮观的人文风景线。

每年3至4月,牧民们便将牛群、羊群赶到位于山顶上的夏牧场;而到了6至7月,则将牲畜转到位于山腰的秋牧场;从9月开始到寒冬大雪到来之前,牧民们又将牲畜迁到位于山坡或山下的冬牧场,并在这里度过整个冬天……如此循环,年复一年。

此时正值春夏之交,剧中如诗如画、岁月静好的转场画面正在阿勒泰地区上演,山谷间、草场上、河道旁,处处可见浩浩荡荡的牛群、羊群。


但现实中牧民转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牧民们需要穿越崎岖的山路,趟过湍急的河流,极端气候下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和泥石流,途中多的是是看不到的疲惫、混乱与损失。

新疆地域广阔,路线往往穿越山岭、沙漠,转场历时半月,路程短则200公里,长则600公里,原始转场往往采用马背、人赶和徒步的方式,途中死亡、丢失和母畜流产现象严重。不仅如此,牛羊畜群与车辆交汇,时常造成交通拥堵或意外,影响转场进度与生命财产安全。

阿勒泰牧民转场路线

一旦遭遇极端天气,还会演变成转场灾,2022年11月下旬,整个阿勒泰地区经历了罕见的暴风雪,强降温、大风、大雪对牲畜转场产生了不利影响,当地出现了牧民失联以及牛羊冻死冻伤的情况。

在暴风雪中转场的牧民和牲畜

最致命的是,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目的地后发现,草场资源不如预期,干旱、过度放牧或管理不善,导致草场退化,营养贫瘠,无法满足畜群需求,比如剧中就出现了偷挖虫草破坏草原植被的情况,而现实生活中游客驱车进入草场也时有发生。草场的不如预期,迫使畜群远行更远觅食,耗时耗力,加重牧民负担。

《我的阿勒泰》中护林员带领张凤侠查看被破坏的草原

这样的艰辛,让越来越多的游牧民族选择了其他的生活方式,村主任也曾对巴太说:“我们大概是世界上最后一支纯正的游牧民族了。”而在科技发展、社会变迁、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,数字化的风终于也吹到了阿勒泰,看天吃饭、用脚谋生的最原始迁徙方式也在朝着现代化变革。

数字迁徙·安全高效


畜牧业云平台系统综合呈现天气预报、地形条件与草场资源等多维度数据,通过牲畜颈部佩戴智能终端“智慧项圈”,精准定位牲畜位置,实现了牲畜防丢防盗。


同时实时展示牧民的转场路线图,提前预警恶劣气候区域,让转场路线更加科学、合理,避免不必要的损耗。一旦遇到任何紧急状况,立即启动应急模式,就近通知援助点位,最大程度上保护人畜的安全。

智慧牧场·美好生态


林草生态大数据平台全天候、无死角地描绘草原的生态纹理,对草原的生长态势、光照条件、土壤健康状况乃至潜在的人为干扰进行了全面扫描。在此基础上,系统结合高级算法模型能够精准预测草场的生长趋势,还能根据预测结果为牧区量身定制科学的轮牧计划。对于草原退化与生态脆弱区域,智慧牧场系统并未止步于简单的记录与预警,而是依据历史数据与生态恢复模型,开出了“对症下药”的良方。

例如,对于那些因过度放牧或干旱而遭受重创的地带,系统会基于气候适应性分析,建议种植诸如羊茅、冰草等耐旱性强、恢复力好的草种,旨在提升草场的生态韧性与抗逆境能力,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功能恢复。

数字档案·健康牲畜


牲畜管理一张图实时展示每只牲畜的体温、饮食状况及运动量等关键指标,及时捕捉到健康异常的微小信号,提供养殖、防疫、检疫、重大疫病预警等,让预防措施的介入更为精准高效,确保畜群的健康稳定。基于牧群规模与草场承载力的精确计算,智能推荐出最为合理的饲料配比方案,有效避免过度放牧。

在新疆广袤的天地间,古老的游牧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融合,编织出一幅幅新时代的草原画卷。当夕阳洒在蜿蜒的转场路线上,不再是孤独而沉重的脚步,而是智能设备闪烁的微光与希望的轨迹并行。

阿勒泰的美,不再仅仅停留在旅人的相机里,或是电视剧的光影中,它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,拥抱每一个向往自由与远方的心灵。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每一个生命都因科技的温暖照拂而更加蓬勃,每一片草场都因智慧的灌溉而更加丰饶。